【卫浴网】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就知道陶器的做法,用黏土制作各种日常用品,成为人类文明进化上较重要的成就之一。陶瓷的发展是一连续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先敌,文化的内涵不断地扩充。宝岛陶瓷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演进,不同的族群不断地融入,不同的制陶观念、技术和产品在不同的时期中向这块土地汇集,共同形成一部内涵丰富而具有特色的宝岛陶瓷文化。陶瓷杯体依其性质大致可分为土器(clayware)、陶器(earthcnwarc)、石陶器(stoneware)和瓷器(PorceMn)等四种。人类制陶文明的发展就是循着这个发脉络而发展的,宝岛陶瓷的发展也脱不出这道轨迹。以上器的发展而言,宝岛从新石器时代的大岔坑遗址中就出土了许多陶片,说明宝岛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陶器的制作,后来的圆山文化、植物园文化、卑南文化、十三行文化、以及其它各地的许多遗址中,陶器都是较重要的出士文物。后来的原住民也都有制作陶器的纪录,直到现在,兰屿的雅美族人还在继续用传统的方法制陶。由此观之,宝岛的制陶源远流长,历史相当悠久。
陶器在明清时期由汉人开始发展。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人入治宝岛时。为了在台南兴建城堡与教堂,曾经从大陆雇用工匠到宝岛,制造石灰砖瓦,是为宝岛制作砖瓦之始。至于陶器的制作,根据连横(宝岛通史)(工艺志.陶制)的记载“郑氏之时,谘议参军陈永华始数民烧瓦。并说明宝岛已开始烧陶,只是陶业尚未大兴而已。陈永华“教匠烧瓦”的时间判断应该是1662年(永历十六年),至今已有二百三十余年的历史。且到1796年(嘉庆元年)之间,南投才开始制造带釉陶器。1804年(嘉庆九年),莺歌也开始发展陶业,大约要到道光年间宝岛的制陶业才比较普及。这段时间,中国传统的制陶技术随着闽粤移民引进宝岛,使宝岛陶瓷文化脱离史前时期,进入文明时期。产品完全是中国南方文化的色彩,除了建筑用的传统砖瓦之外,主要为日用的水缸、陶瓮、陶罐等粗陶器。比较精致的瓷器与碗盘都由大陆沿海进口,尚无发展的空间。由于这种强势文化的进入,原住民原始的制陶文化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而走向没落乃至消失的命运。
石陶器从日治时期开始发展。日本的企业家看重宝岛的陶瓷资源与市场,因而投入宝岛陶业制作。他们一方面引进了日本传统的制陶技术和陶瓷品种,另一方面也开始宝岛陶瓷的现代化。这段时期人统治当局除了极力扶持其本国的在台企业之外,也开始有计画地从其本国派遣技师来台训练本地的员工;同时本地的企业家也开始派员赴日学习技术,引进日本的制陶技术与观念,对于宝岛陶瓷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在这五十年之间,东洋陶瓷文化与中原陶瓷文化并存,并使宝岛陶瓷间接与欧美先进技术接轨,新文化因子的汇入,使宝岛陶瓷发展转向一个新的面貌。
1945年光复初期日本人的势力虽已退出宝岛,但是宝岛的陶瓷大致仍然承袭日治时期的经营形态。直到1949年国民相关部门来台之后,才使宝岛陶业的生态产生另一次重大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新移民掌控宝岛陶瓷的重要资源,这批人士的背景与清初以来的陶师完全不同。早期陶师都是从传统的民间窑场出身,完全凭经验来制陶。制品容或有精粗之分,然而实际上谈不上造形设计与审美艺术。新移民中参与陶业者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许多人还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代表着中国管理等级与上层社会人士。在这批人士的引导之下,宝岛陶瓷逐渐走向科学的管理与学理研究之路。此外,从大陆来台的艺术家也投入陶瓷的领域,开始注重产品的设计与艺术成分的加入,使宝岛陶瓷逐渐走向精致化与艺术性,直接催化了宝岛陶艺之路。在这个阶段中,宝岛陶瓷一方面走向中原的精致文化,另一方面直接面向国际化,吸取欧美现代陶瓷文化。
宝岛瓷器的发展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这段时间宝岛的陶业生态再度产生重大的改变。经过多年的长治久安,宝岛社会逐渐累积了财富,生活水准大幅提升,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国外信息更是大量流通。大批青年学子涌到国外留学,这些人才精英不但带回来较新的制陶技术,也带回来新渐的艺术造形观念,宝岛本土人士逐渐取得陶瓷文化的主要地位。在经营策略方面从完全供应内需市场转而以外销冯导向,新产品不断地开发,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在技术方面品质不断改进,脱离传统的陶器走向精致瓷器,另一方面也开始走向陶艺创作之路。整个宝岛陶瓷至此发展到一个较高峰,一力面走向本土化,一方面走向艺术化,乃至更进一步国际化。